【專欄】選舉後思考題:你查的輿情有參考價值嗎?

原文刊載於數位時代2022.12月號 選舉後思考題:你查的輿情有參考價值嗎?

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落幕了,談到選舉,候選人必然的功課是走上街頭親近選民、宣傳政見或過往政績,我們說這是傳統的陸戰∕地面戰,近年因選舉型態的改變,空戰(指網路宣傳與攻防)也扮演相當大比重,凸顯了政治上的聲量(俗稱輿情)作為報告的參考價值。不論是候選人自己會經營社群和選民溝通,甚至有些政治攻防的第一戰場就在社群網路上,社群影響力、風向和公關形象的打造,更為細緻和講求效率。

但是大家手上都有工具,查來查去,輿情真的有參考價值,甚至能改變決策嗎?

每2年,總是會有些選舉人根據手上的輿情,向我工作的公司購買數位廣告,這裡提供幾個思考點。

輿情起手式:像一般的行銷模式,先決定受眾對象

查輿情不是範圍愈大,或涵蓋愈多競爭對手最好。

跟一般行銷一樣,受眾才是輿情的重點,講得更直白一點:受眾是手上有選票或者能影響有選票的人。選縣市長跟選縣市議員,受眾不只是規模差異,更有集中度的考量。但我發現很多黨部、競選團隊對於輿情的查詢都是沒有任何差別的,產出報告就好。

假設有一個比較偏鄉的縣市議員,根據輿情發現某論壇有酸民攻擊他,他該採取什麼行動?

首先要判斷,這個論壇都是誰在看?若是一個在地人經常閱讀的論壇板塊,那就要立即因應;若不是,就拿幾個意見領袖做樣本,看他們平時還出入哪些地方,可能會發現這些攻擊者,根本不是選區的民眾,而可能是競爭對手請來的網軍。

受眾不看的場合,再怎麼敲鑼打鼓,都是跑錯場子,根本不用搭理。

在這裡就能知道:決定資料板塊,長期去追蹤才有效率。

 

過濾多餘資料板塊,再決定怎麼搜尋

排除不需要的資料板塊,可以讓報告容易閱讀。有些板塊受眾集中度太高,來來去去都是同批人,那還不如只注意有擴散性的。

搜尋方式也是學問,除了一般搜尋,更可以排除憎惡∕喜愛之後的結果,去分類這些發文管道的立場,並用社群群組區分。

比方說,某黨部想要了解候選人的負面新聞會有多大影響,我把跟黨部類似立場的幾十個粉專列為一個群組,反對立場的幾十個粉專列為另一個群組,然後在搜尋中排除了這兩群組,如果看到負面值特別高,要判斷候選人在這個選區的情勢:是不是需要中間選民的支持?

有許多地方的候選人,資料少得可憐,常常總統或者黨主席來站台,就是輿情報告上的高峰了,候選團隊還因此沾沾自喜。但是這個高峰就純粹新聞媒體的曝光而言,互動性不佳,並不會真正帶來空戰方面的優勢,反而因為這幾個高峰沒有被排除,就看不到這段時間到底進步多少、跟競爭對手的差距在哪裡。

因應關鍵:正確解讀和採取行動

競選總部人人手上一份報告,怎麼解讀以及採取行動又是一回事。

許多候選人發文很多,乍看之下也很多互動,所以就解讀為有熱度了,殊不知發一些宣傳美照,互動只有好美好帥跟支持,沒有深度更無法擴散。應該要及時改變發文內容,改為個人故事、政見思考,或發人省思的政績等深度互動和可擴散的內容。

負面批評也是,要怎麼採取行動,得要正確解讀。看到對手的批評,團隊可以觀察對手是否是一手消息,底下留言是否有備而來的聲援者,再決定對應的行動。

觀察最近一段時間的文字雲,可以知道和其他人事物的關聯,有位候選人將文字雲中一小塊批評自己的負面聲量,轉換為對女性的外在價值回應,成功引來媒體的中立報導,帶來一些新的在地粉絲聲援,就是很成功的行動。文字雲提供:QSearch 將提及三位北市候選人的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、論壇、新聞媒體等媒體文章進行斷詞分析後,再根據個別文章獲關注程度計算出議題關鍵詞的大小。資料時間:2022/10/10-2022/11/09

總結來說,不管是對中央或地方黨部來說,選後對於輿情的反思,是對未來選戰的重要參考,切勿沉浸在當選的喜悅或落選的失意當中,放掉能學習精進的好機會。

 

下一篇

我的網站怎樣才會有漂亮的網站連結(sitelinks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